在2023年全年及至2024年一季度,软件行业似乎陷入了一片困境,全行业普遍面临亏损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在ERP(企业资源规划)和安全这两个领域,它们仿佛成为了中国软件业内的两大难题,复杂程度堪比数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对于这一现象,各界人士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批评。
深入剖析这一困境,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软件业在失去外资软件价格锚定后,国产软件在定价策略上显得迷茫和混乱。这一点,只有那些曾在内资ERP巨头如用友担任重要产品管理职务,又在外资ERP领导者如甲骨文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例如,在某些大型企业的HR系统采购中,国产软件的价格战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样的“互害模式”最终导致了行业的整体亏损。
ERP、HR和安全等应用软件,虽然在技术底层上差异不大,但真正决定其竞争力的,还是在于其基础架构平台、功能设计、易用性和可扩展性。这些都需要依靠产品经理、需求分析师、架构师的专业水平和程序员的实现能力。然而,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国产软件在功能、易用性和可扩展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
此外,中华文化中的某些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比如,由于担心被竞争对手超越,许多企业倾向于通过价格战来打压对手,而不是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这种心态在软件行业的寡头之间尤为明显,他们很难达成一个价格平衡点,使得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许多中国的大型企业倾向于自己开发软件系统,如eHR系统。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风险,还导致了市场上供应商数量的激增,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这种现象的背后,往往是这些企业高层对IT和业务系统开发的误解和轻视。
综上所述,中国软件业在ERP和安全等领域的困境,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文化和市场策略方面的因素。要想走出这一困境,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引导。
在功能日趋同质化的背景下,由于失去了外资软件作为价格参照,国产软件在定价上显得无所适从,无法有效地制定市场价格策略。
软件产品厂商之间存在过度竞争的心态,往往试图通过价格战来压制对手,这种“吃独食”的心态加剧了行业的恶性竞争。
大型企业倾向于自行开发软件系统,这种自建系统的风潮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导致了市场上供应商数量的激增,加剧了软件行业的竞争态势。
面对这些困境,有人可能会提出一个看似简单的解决方案:借鉴打车行业和外卖行业的策略,将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如用友、浪潮、金蝶、远光等进行合并,形成一家独大的企业;同时,在安全领域,将深信服、奇安信、绿盟、启明星辰、北信源、安恒信息、山石网科、指掌易等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一家具有绝对优势的软件公司。
这样的“终极解决方案”似乎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避免恶性竞争,让企业拥有更大的定价权。然而,这样的合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合并后的企业文化融合、业务整合、人员调整等问题。因此,这一方案虽然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深思熟虑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