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K哥跟一些CIO朋友交流,发现大家面临一个普遍的困境:斥资百万购买的CRM、ERP、OA、SRM系统逐渐变成“烟囱”,割裂的系统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业务流程被阻断,员工忙于在各个系统之间频繁切换,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越来越多的CIO开始警醒:传统软件采购模式彻底失效,数字化系统建设方式已经落伍,曾经帮助企业实现腾飞的数字系统,现在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数字枷锁”。
如何引领企业走出困境,拓展新时代下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不仅是破局的关键,也是每一位CIO的必赢之战。
企业数字化建设没有“银弹”,就像“软件复杂度三大定律”所描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良好的系统必将退化为设计不良的系统” 如今,传统企业软件的“三座大山”,让许多企业举步维艰。
很多企业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等阶段,搭建了CRM、SRM、HR、ERP等系统。然而,业务模式的快速迭代,组织架构的频繁重组,使得这些缺乏维护的老系统失去了生命力,数据无法互联互通,逐渐沦为“烟囱”系统。
国内智能缆网、智能电池、智慧机场的领军者——远东控股,对以上问题深有体会,正如首席数智官匡光政所说,“用了快十年的老OA系统,功能跟不上,拓展性也差,在需要快速响应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头疼的是底层数据重复、冲突严重。”
对于远东这样体量庞大的企业来说,把旧系统全盘推倒重来是不现实的,成本高、风险大。当务之急,是构建一个强大的统一数字底座,对现有系统进行有效治理和整合。
“烟囱”系统除了会带来数据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还导致业务流程割裂,本来业务人员一个简单的操作,现在不得不切换多个业务系统,一个流程跑下来需要一周,严重影响了组织协同效率。
对远东控股来说,采购曾经是一件让人“跑断腿”的事,比如买一批特种铜材,流程十分繁琐,得先在供应商SRM系统询价,再跑到老OA系统发起审批,还得人工把信息“搬”过去,耗时耗力还易错。
标准化软件很难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往往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起来越来越复杂,企业被迫“削足适履”,迁就系统的固有逻辑。传统企业软件供应商考虑的是如何最低成本完成交付,企业则希望软件尽可能匹配业务流程,双方的目的根本就是矛盾的,实施过程就是一场零和博弈。
冻干零食龙头企业有零有食就经历过这个过程,CIO龙眼曾经说:“传统SaaS软件的弊端是,它为了服务越多的客户,就得开发越多的功能,有越多的功能,功能就越复杂、越不好用。”
龙眼十分形象地比喻,在部门间协作的时候,员工像个“人肉交换机”,在群聊和各种系统间来回切,文件截图满天飞,改来改去手忙脚乱,效率低不说,还老出错。电话、单据、Excel表才是“主力军”,真正的数字化,感觉很遥远。
传统企业软件的“三座大山”,如何才能翻越呢?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对于超大型企业来说,数字化系统建设相对完善,但仍需对各个系统进行统一化管理,因此智能化建设的重心是连接利旧。通过一套统一的技术底座,实现系统间的无缝集成,从数据到接口,再到技术,进行一体化建设和管理。
远东控股的实践堪比教科书。2021年,基于钉钉平台和自带的低代码工具,成功“推翻”了沿用十年之久的旧OA系统,搭建出了全新的远东协同办公平台,省下了一笔可观的“换血费”。
前面提到的采购“跑断腿”的难题,也被彻底解决了,远东控股利用低代码强大的集成能力打通多个业务系统。现在员工在钉钉上一个界面就能走完整个采购审批流程,流程进度自动推送到钉钉,原本一周才能走完的流程,现在1-2小时就搞定。用采购员耿耿的话来说就是,“最大的价值是流程变得高效了,省时省力省时间。”
远东还利用钉钉的开放生态,将物流费占比从2%降到了1.3%,实现物流“大瘦身”,成本节省达到了惊人的几个亿。
远东的钉钉平台,就好比集团的“数字大门”。 官网、HR系统、ERP、印章、档案、SRM、CRM……统统集成进来。首席数智官匡光政的总结一针见血,“数字化转型,说到底就是把企业的信息整合起来、穿透起来,让管理者能看清每一件事、每一个部门、每一项任务。我们通过钉钉和低代码替换掉传统OA、SRM、CRM等多个第三方系统,不仅解决了业务复杂和地域分散的老大难,管理效率和协同能力更大幅提升,关键是——省下了非常可观的IT成本!”
许多中型企业都搭建了核心业务系统,需要继续提升数字系统的覆盖率,将智能化武装到企业的边边角角,并且实现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因此建设的重点是:部分利旧、部分替换。
顶立新材料是国家专精特新企业,致力于环保胶粘剂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之前建设的数字系统包括ERP、CRM和OA等,但是都独立运行,数据分散,导致信息流通不畅和协作效率低下。
在接入钉钉平台和低代码之后,顶立将ERP系统难以处理的协同流程迁移至钉钉。以费控管理为例,借助低代码强大的发票查重与验真功能,顶立有效管控了发票风险,堵住了管理漏洞。通过低代码打通了全业务流程,实现了费用端到端全流程、透明化管理闭环,极大提升了财务管控的效率和可靠性。顶立信息工程中心负责人周传益说,“发票风险从源头上管住了,审核效率至少提升了70%,报销效率也上来了。”
采购供应链协同效率提升,一直是企业管理的难点,顶立找到了新的解题思路。基于低代码平台搭建统一的物流基准价格库,实现价格的标准化管理,而且基准库是实时更新的,这就意味着可以随时进行对账、成本分析等操作,结算周期也进一步缩短。
顶立信息工程中心负责人周传益的总结十分到位,钉钉和低代码的组合,算是给我们插上了“数字翅膀”。 以前,ERP、费控、供应链这些关键环节,效率低、错误多、还像个黑匣子看不清。高效、精准的协同对运营太关键了,低代码正好把这块短板给补上了。低代码也有很好的数据分析能力,帮助我们实现从“人找数据”变成“数据找人”。这套系统不是外面能随便买到的标准件,它是根据我们业务“长”出来的,严丝合缝,真要算笔账,它创造的价值,绝对是百万起步。
有零有食的实践,则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解决了关键的业务卡点,把钉钉低代码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物流经理黄晓峰过去最怕月底对账,工作全靠一张Excel表传来传去或者寄纸质单,运输准点率只有90%。直到引入钉钉低代码平台,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搭建并且上线了一套量身定制的“物流管家”系统,这套系统跑在钉钉群里,发起任务、录入信息、监控预警、查看和核对数据等等,系统的效果惊人,运输准点率飙升到96%。黄晓峰表示,“光TMS软件采购费就省了,加上优化运输路线和减少损耗,一年稳稳省下150万。”
CIO龙眼更是鼓励业务部门一线员工,用低代码搭出自己用得顺手的工具,先后上线了深受员工喜爱的销售AI助理、AI巡检助手。钉钉不仅能精准解决业务痛点,更能激发业务创新。
小型企业没有数字化系统的“历史包袱”,直接用低代码构建数字系统,轻装上阵,小步快跑,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发展上面,避免在数字系统建设上走冤枉路。
对企业来说,需要先解决的是经营和成本问题,然后再通过AI+融合业务创新,提升业务效率和员工体验。不同规模的企业,都可以基于钉钉平台、低代码和AI的组合,搭建出一套“超级系统”。
对于一线员工来说,可以基于低代码自己上手,搭建真正好用的系统,增加了工作的获得感和参与感,从被动执行者,变成“数字创客”。AI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升了各类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和协同效率。
企业基于钉钉平台搭建应用,既省钱又灵活。就像一位远东的业务主管所说的,“以前买软件,是我们去适应系统。现在用钉钉低代码搭系统,是让系统来适应我们。”这就是新时代下,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最佳实践。
“超级系统”就是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新范式,从买软件到“长系统”,是企业智能化治理的思维跃迁;基于钉钉平台的技术底座,低代码工具宜搭,以及AI的能力,使得智能化建设主导权实现“权力下移”。
企业正在用钉钉平台、低代码与AI的组合,从自身业务土壤里“长”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贴合需求的数字系统。真正有生命力的系统从来不是买来的,而是将数字系统建设的能力赋予员工,充分发挥全员智慧,从一线业务场景中长出来的。
智能系统建设实现民主化趋势,业务人员从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参与者,IT部门从系统建设者转为平台服务者。
远东营销经理总结说,现在他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订单的生产进度,只要一句话问AI助理就可以了。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先要找生产人员,再到MES系统里查,还要连到内网,非常繁琐。
有零有食的设备巡检岗位,来了一位“老法师”,其实它是一线员工在低代码设备管理应用的基础上搭建的AI助理,被工人亲热地叫“老师傅”。以前巡检靠手写,麻烦还爱出错。现在,工厂设备“健康状况”尽在掌握,只要问一问AI巡检助手。
真正的企业智能化,应该像DNA一样,从业务土壤中长出来,而不是从外部移植。远东、有零有食、顶立们,已经用钉钉平台、低代码加AI,走出了一条“长系统”的新路径。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把智能化的主导权从IT部门下沉到业务一线。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位CIO都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墨守成规,继续沿袭传统软件采购模式,还是拥抱“长系统”的新范式?
答案已经很明确,那些勇于探索的先行者们已为我们指明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系统应该是“长”出来的,与业务共生,而不是直接“装”进去。未来已来,CIO不再是系统的采购者,而是数字生态的园丁,让每个人都成为企业智能化的主人,而非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