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同算力产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产业链上下游充分延伸,成绩频频“出圈”:成功入选承担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名单;《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发布,经中国信通院测算,大同算力、运力、存力、环境等各项指标表现优秀,在全国295个城市中名列第三;在算力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荣获“绿色算力先锋”优秀案例;“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打造全国数据‘算力之城’”入选2024年度地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荣登全国30个年度市域改革案例榜单……大同“算力之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我市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持续加大对算力产业的培育支持力度,坚持不懈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逐步扩大算力电力协同发展优势,拓展算力应用场景,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由“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转型,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从2018年首次引进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开始,我市先后开工建设了阳高中联、京东(灵丘)、抖音火山云、秦云超级能源综合体等项目,聚集了秦淮、中联、京东、秦云、华为、抖音等多家头部企业。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投运服务器68.2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已初步形成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相结合的产业布局。这一庞大的算力基础,使得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服务的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为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算力需求越大,网络运载能力越要跟得上。作为全省惟一拥有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年底成功入选国家千兆城市,网络层级达到省际骨干节点,并与京津冀枢纽节点张家口集群实现网络直连。同时,我市携手乌兰察布市、张家口市共同打造“乌大张”数据洼地金三角,建成延时3毫秒以内的大同至北京南北大环线骨干网和高质量大带宽大同—北京传输通道(环首都惟一环网架构),有力支撑首都实时算力业务。
我市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建成服务器生产线家呼叫标注数据企业,建成全国首所数据科技职业学院,联动大同大学、大同师专等属地11所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一站式”的产教融合就业模式。
作为全省第一批新型智能城市试点,我市按照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城市数据一网共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网通享、产业服务一网通智的“五网融合”顶层设计,高质量建设智慧城市,不断提升数据汇聚、共享、应用的能力,为数据流通交易打下基础。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我们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必须着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绿电算力园区建设,将能源和电力优势转化为数据和算力优势,广泛吸引行业生态伙伴,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全产业链为基础、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相结合的产业布局,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继续为京津冀提供高效智能的算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