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非必要现在千万别去英国留学

 公司新闻     |      2024-12-13 05:27:06    |      小编

  在过去的一周,英国已逮捕378名骚乱参与者。而与此同时,众多中国留学生却早早收拾好行囊,准备踏上他们心心念念的留学胜地。

  我长期深耕各国留学,英国留学现在已经到了关键转折点,有必要给家长和孩子们一些中肯的建议。

  在2023-2024申请季,通过UCAS申请英国大学本科的总人数为667650人,较上年下降1.6%,但是中国大陆地区通过UCAS申请英国本科人数为30860人,同比增长0.52%。

  相反,2024年,中国学生通过Commonapp申请美国本科的人数仅为15563人,同比下降3%,仅为申请英国本科人数的一半。

  而硕士阶段,这个差距更加巨大,在大陆地区读本科的同学,大部分都将英国作为硕士留学首选目的地,想去美国的已经寥寥无几。

  事实上,近几年我们接触到的想申请美国大学硕士的大部分都是已经在美本就读的同学。

  这种对英国大学的热情也能反映在互联网上。很多学生会在收到美国大学和英国大学的offer后犹豫不决,会在网上发帖询问应该选择哪个学校。

  这个时候你胆敢建议选择美国大学的项目,就会立刻一群IP为英国的用户喷你,“你这个美吹”。

  所以,我遇到这种帖子都是无脑点选英国学校的,毕竟美国申请的竞争还是过于激烈了,申请的人再少点对大家都更好。(笑)

  事实上,在对去英国留学追捧的狂热中,也有很多已经在英国的留学生弱弱地发出一些抱怨。人是理性的。

  那么,英国大学为什么在中国留学生中占据如此高的地位?我们也经常询问想去英国留学的学生,以下理由经常被提起:

  如今想要做性价比高的留学,该如何规划?可以私信添加小助理,即可直接咨询Larry励叔~

  弱点都是对比出来的,我的业务横跨美加澳亚洲各地,所以从学生们的就学反馈,以及申请难度、费用上,能横向对比优劣势。

  英国的学费虽然看上去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租房、食物等生活费用很高,所以总费用还是很高。

  目前牛剑和伦敦的大学(IC, LSE, UCL, KCL等)的年费用大约在60-70万人民币,其他地区的学校也已经在50万左右。

  而且港新加澳无论概率大小,都至少是有留在当地工作赚刀乐的机会的,但英国几乎没有。

  米乐M6 米乐官方入口

  当然有人会说,英国再怎么样也还是比美国便宜啊,美国的那些哈佛啊斯坦福啊,总体费用不都已经9万美金往上了,也是得70万人民币啊。

  这里就有个很重要的概念误差,美国大学分公私立,私立大学由于要维持极高的师生比、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建设各种高档的教学设施,其收费通常远高于公立大学。

  所以如果要比较费用,只能是用公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比,私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比。

  而美国公立大学里最贵的是加州大学,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也就是人民币50-60万,其他大部分公立大学,比如佐治亚理工、北卡教堂山、佛罗里达大学等,一年的费用大概在6万美金以内,也就是人民币40-50万左右。

  更重要的区别是,英国大学收国际学生的学费是本国学生的四到五倍,也就是完全用国际学生的学费来补贴本国学生。

  而美国的私立大学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无论是美国学生还是中国学生,交的学费、生活费都是一样的。

  美国公立大学对州外居民和国际学生的学费也是一样的,一个纽约州的学生和一个苏州的学生去读UCB,花的费用也是一模一样的。

  如果英国大学收了这么贵的费用能够用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软硬件水平、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那也无可厚非。

  但是,这些中国学生付出的高额学费,并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但肯定没有用在学生身上。

  大家都知道是,英国大学都有着相当恐怖的规模,招这么多学生,到了学校基本都是超级大班课,两三百人一起上课是日常。学生一学期下来可能连教授长什么样子都没看清楚,最后全靠自学。

  而且所有的公立大学,无论美国英国,国内国外,其主要目标、功能和定位都不是教学,而是科研。

  所以,某个英国的大学有多么厉害的教授,跟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都是没什么关系的。

  由于英国大学作为公立大学,教授的工资主要由财政拨款支付,但英国现在的财政情况相当捉襟见肘。

  所以英国教授的工资不仅很低(大概只相当于美国、澳洲、加拿大教授的工资的一半),还经常拖欠。以至于英国大学的教授已经到了罢课去讨工资的程度。

  之前还有中国学生抱怨,教授罢工了,迟迟不给成绩,导致自己拿不到成绩单毕业证,耽误了很多事情。

  所以,虽然现在澳洲大学的入学门槛可能比英国低,但其教学质量和学术资源已经能跟英国有得一拼了。

  不仅仅是课程、教授和学术资源大幅度退步,英国大学僵化的体制也对学生的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英国大学不能转专业,更不能转学。所以,学生一旦在自己尚不怎么了解社会、产业和专业的时候,选了某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再加上很多留学中介为了能让学生申请到牛剑等名校,最喜欢向学生推销一些未来都是天坑的专业。等学生上了英国大学,就会发现已经为时已晚。

  而英国大学成绩单独特的分数制度、毕业学位等级制度等更是会让不熟悉这套规则的人一头雾水。

  我们接触的很多家长说——他们的目标是去英国读本科,再去美国读硕博,毕竟英国的博士大部分都是自费,美国博士有奖学金啊。

  我们听了都直摇头,从英国本科申请美国研究生院并不比从国内本科申请更容易。

  而英国三年本科一年硕士的学制也吸引了很多学生家长,但这其实也是一个经典误解。

  学制其实准确来讲应该叫最长学制才是。比如国内的学术硕士是三年学制,但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读三年,而是最长可以读三年,在这三年里可以享受国家和学校对于学术硕士的各种待遇。

  米乐M6 米乐官方入口

  国外也是一样,美国本科学制四年的意思是,可以给你以四年为基本目标的学生签证、你可以在这四年从容的完成你的所有本科课程,但是如果你想提前毕业,那么通过前几年多选课、读暑期学校、用AP换学分等,也是可以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毕业的。

  所以,更长的学制其实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选择,可以用完这个时间,也可以提前完成。

  所以,英国更短的学制其实是一种劣势,因为你没得选。你必须在三年内非常紧张的上完所有课,因为你的签证不等你,学校的选课系统也不等你。

  而英国的硕士因为只有九个月,基本就是开点本科难度的课,随便上上就可以发一个硕士学位,统称“水硕”。

  虽然贵为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英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是有目共睹的,产业空心化、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的产业。

  因此,留学生想在英国找到工作留下,享受资本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方式,是几乎不可能的。

  伦敦的工资水平跟北京上海几乎持平,但是房租物价差不多是北京上海的三倍,也就是说,留在伦敦的生活质量可能只有北京上海的三分之一。

  而其他主要留学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洲,留在当地工作并且定居的机会都要远大于英国。

  但是,这背后的逻辑是,正是因为你不想留下,你才需要选一个能留下的国家和地区留学。图什么呢?

  现在的留学不是镀金了,只有这个留学目的地是能让一部分留学生留下时,才能让选择回国的你更加从容、有更多选择。

  而英国大量留学生回国就业,对孩子来说只会加大竞争。比如,UCL大约有一万五千名中国学生就读,他们几乎都无法留在英国工作,于是就全部回来,都需要在国内找工作,都在往各个公司投简历。

  公司的HR打开招聘系统,几千个UCL的学生在申请自己公司的岗位,HR会怎么想?

  反之,如果我们读了一个美国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大学,比如杜克,学校每年毕业的本科生中国人也就一百个,硕士假设有一千个。

  如果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留在美国继续读博士或者就业,只有三百个个学生需要回国找工作。大家专业又不同,分散在各个领域,一个公司只能看到几个杜克学生的申请,是不是就会感觉杜克的含金量更高?

  所以,不管我们自己留学的目标是不是要留在当地工作,去一个能有留下机会的地方留学对自己都是有好处的。

  更何况,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回来很多优秀的校友不一定能让这个学校的名声好多少,但只要有那么一两个不靠谱的,就会让用人单位对这个学校留下坏印象,并且很难再去改变。

  但我要为HR们正名一下,他们大都真的还是正经念过书、上过学、甚至留过洋的。

  所以,并不是一看到达特茅斯QS两百多名,就看不上;一看UCL全球第九,赶紧沐浴更衣焚香铺好红毯迎接你来上班。

  还是那句话,永远不要希望靠着学校的排名吃一辈子饭,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

  7月27日,英国政府公布财政审查结果,首相办公室发表声明,审查结果显示“英国已经破产”。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钱,从GDP世界第二的国家跑到一个GDP世界第六的国家留学?

  靠着十八、十九世纪的积累,英国大学还能继续吸引大量的留学生,但如今,它可能无法帮助留学生们实现他们的学术和职业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