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0年间,IBM见证了无数技术潮流的兴衰沉浮。最终胜出的,往往是那些能提供多元选择的技术。
在近日举行的 “2025 VB全球科技转型峰会” 上,IBM人工智能平台副总裁阿曼德·鲁伊斯深入阐释了这家蓝色巨擘对生成式AI的思考,以及企业用户实际部署该技术的现状。
鲁伊斯的核心观点是:现阶段的关键并非选择单一的大语言模型(LLM)供应商或技术。
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正在系统性摒弃单一供应商的AI策略,转而采用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精准匹配多模型的技术路线。
IBM虽然拥有Granite系列开源AI模型,但并未将其定位为全能解决方案,甚至不认为它适合所有工作负载。
这种企业需求趋势正推动IBM转型,即不再以基础模型竞争者自居,而是如鲁伊斯所言,成为AI工作负载的管控平台(control tower)。
鲁伊斯说:当我面对客户时,发现他们正在动用所有可用资源,真的是无所不用。在编程场景,他们青睐Anthropic;而在逻辑推理等用例中,他们偏好OpenAI的 GPT-3;至于大语言模型定制化需求,比如基于自有数据进行微调时,客户往往选择我们的Granite系列,或Mistral的小型模型,甚至Llama......关键在于为具体用例匹配最合适的LLM。而我们的角色,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这些技术选型建议。
为应对这一市场现状,IBM推出了全新模型网关解决方案 —— 通过单一API接口,企业可在不同大语言模型间灵活切换,同时确保所有部署的可观测性与统一治理。
这一技术架构使客户能够在敏感用例场景下,通过自有推理基础设施运行开源模型;同时针对非核心业务应用,仍可灵活调用AWS Bedrock或GoogleCloud Gemini等公有云API服务。
鲁伊斯表示,该网关为客户提供了统一的接入层,通过单一API即可在不同大语言模型间自由切换,并实现全流程的可观测性与治理。
这一策略与厂商惯用的 锁定客户至专属生态系统 的做法截然相反。
近几个月来,市场上已涌现出多个模型路由工具,其设计目标都是将工作负载智能分配至最合适的模型。
该公司开发的ACP(智能体通信协议)已捐赠给Linux基金会,此举直接对标谷歌本周刚提交的Agent 2 Agent(A2A)协议 —— 两大科技巨头不约而同选择将各自协议开源,标志着智能体交互标准化进程进入关键阶段。
鲁伊斯指出,这两项协议的核心目标都是实现智能体间的无缝通信,同时减少定制化开发工作。
他预测,尽管目前A2A与 ACP协议在技术实现上存在差异,但最终这些技术路线将会走向融合。
这类智能体协同协议为AI系统提供了标准化交互框架,使不同平台和厂商的技术架构能够实现互操作。
当考虑到企业级应用规模时,其技术重要性就显而易见,部分IBM客户在试点项目中已部署超100个智能体。
若缺乏标准化通信协议,每个智能体间的交互都需要定制开发,这将造成难以持续的集成负担。
如果只是做聊天机器人,或者单纯想用AI节省成本,那根本算不上线;AI的真正意义在于彻底重构工作流程和业务运作方式。
以IBM人力资源部为例,过去员工通过聊天机器人获取HR信息,如今专业智能体可自主处理薪酬、招聘、晋升等常规咨询,系统自动对接相关数据库,仅在必要时转接人工,这标志着运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鲁伊斯解释道:过去我需要频繁联系HR同事处理各类事务,现在通过HR智能体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根据问题类型 —— 无论是薪酬核算、离职办理、招聘录用还是晋升调岗,系统都会自动对接不同的人力资源内部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就像由专门的智能体分别掌管。
这标志着从 人机交互 到 计算机中介的工作流自动化 的根本性架构变革。
其核心转变在于,不再是员工学习使用AI工具,而是AI系统掌握端到端全业务流程的自主执行能力。
技术层面的启示在于,企业必须超越简单的API集成和提示词工程,转向深度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通过系统级赋能,使AI智能体能够自主完成多环节工作流。
1. 摒弃 聊天机器人优先 思维:企业应当识别完整的可改造工作流,而非简单地在现有系统上叠加对话界面。核心目标是消除人工环节,而非优化人机交互。
2. 构建多模型弹性架构:与绑定单一AI供应商相反,企业需要能根据用例需求灵活切换模型的集成平台,同时确保治理标准的一致性。
3. 投资通信标准:企业应优先选择支持MCP、ACP和 A2A等新兴协议的AI工具,而非采用会导致供应商锁定的专有集成方案。
鲁伊斯强调,构建空间巨大,每个人都需学习AI—— 尤其是业务领导者必须成为 “AI优先” 的领导者,深入理解这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