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记者驱车翻越崇山峻岭,到达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的金萱蔬菜专业合作社,见到合作社负责人杜永军时,他正专心操作着手机。“以前种菜抬头看天,现在是低头看屏。”杜永军笑着说。
5年前,杜永军返乡创业,在平均海拔600多米的梁山村先后流转千余亩土地,种植起了辣椒、白菜等半高山蔬菜,凭借高品质,蔬菜买卖越来越红火,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
“永军种地,还真有两把刷子!”老乡们竖起了大拇指。今年,杜永军又干了件让村民津津乐道的事,“100多亩蔬菜大棚,他只动动手指就能管得井井有条。”
咋办到的?“秘诀藏在这里。”杜永军打开手机APP,蔬菜大棚内的土壤墒情、温度、虫情等数据一目了然。刚看完数据,智能系统就通过遍布在田间的传感器和摄像头检测分析出棚内的温度过高,泵房启动加湿设备开始自动调节,不一会儿,挂满果实的辣椒苗就开始舒展枝叶。
“种菜是个辛苦活、技术活,更是‘看天收’的运气活。”很早开始,杜永军就在琢磨“机器换人”的事。
近年来,为促进农业产业转型提质,宜都在智慧农业上下足了功夫。“搭建农业信息化供应链平台和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引进技术人才,与科技公司开展合作,让智慧技术走入田间地头。”宜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谢辉喜介绍。
抓住农业数字化机遇,去年8月,在政府的支持下,杜永军与宜昌联通公司携手,选中自然条件较差的“黑水潭”种植基地,用4个月的时间打造出宜都首个“数字菜园”基地。
“107亩的菜园分成了13个区,只要一名技术员和一个员工就全搞定了。”在24小时运行的数字菜园指挥中心,几块大屏上不断跃动的数字科技感十足。
“过去靠人力,现在靠算力。”说话间,技术员点击鼠标演示起来,“依托5G数字农业系统,一个个物联网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紧盯着作物生长,就连辣椒是否有病虫害,系统也能自动检测出。”
眼下,正是给辣椒追肥浇水的时候,大棚里却没有一个人走动。“用手机设定好路线、时间、用量,剩下就都不用管。100多亩24小时就搞定了,在以前起码得15个人干上一整天。”杜永军算起账:用工少了,成本降下去了,辣椒品质却提上来了,每亩产量还增加了30%。
“最关键的是摆脱了‘望天收’,这里种植的辣椒目前全部直供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价格喜人。”杜永军说。
在科技的帮助下,杜永军把手机变成了新农具,让传统农业成功向智慧农业转变。
在宜都乡村,同样实现“智慧”转变的,还有和群众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医共体项目。2023年,宜都市完成该项目建设,通过创新的集成平台技术,实现全市医疗机构间的无缝业务协作与数据实时共享。
宜都市聂家河镇卫生院是一家典型的基层医疗机构,日均门诊量80人左右。虽然基层医院人手紧张,但这里却忙而不乱。
在院长燕波看来,这得益于智慧医疗的辅助,提升了诊断准确率与看病效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不久前,73岁的陈奶奶在卫生院做彩超时,被检查出患有胆囊结石,考虑到患者年纪较大且子女不在家,燕波迅速邀请市人民医院两名外科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市内的专家们在电脑上很快调阅到病人既往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历史就诊信息,详细询问了陈奶奶症状,为她开具了检查医嘱。
短短20分钟,陈奶奶就在“家门口”挂上了城里的专家号,完成了专家会诊、开具在线医嘱的流程。“不用再想方设法跑城区大医院,在镇上就能咨询医生、开到药,好方便呀!”。
“2023年,医共体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同比减少241元,门诊及住院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升。”宜都市卫健局局长向全平介绍,截至今年8月初,宜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调阅量已达300万人次,累计开展远程会诊1776例。
特色农村电商、“数公基ID”、政务服务“全城通办”……如今,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正与宜都乡村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度融合,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今年6月,宜都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这也是全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地区。目前,宜都正以打造北斗规模化应用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推动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城乡数字公共服务、城乡数字产业发展融合共进,通过搭建农业农村智慧管理平台、探索低空智能飞行经济服务、大力发展电商经济等一系列举措,在多领域、多层次数字化赋能,为乡村振兴破题解难、提速增效。力争到2025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6年底,全面形成数字乡村整体格局,基本消除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