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非全日制数字经济硕士(MDE)项目,是全国首个将经济、数字技术、金融与管理融为一体的非全日制硕士项目。本项目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能够拥有坚实的经济金融理论与数理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运用数据科学工具和数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相关行业中数据战略管理、深度分析、数字化运营、数字营销、产品研发和先进制造等工作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数字经济专业领军人才。
《数字科技前沿概论》是MDE项目其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由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杨柏儒教授讲授。未来我们还将陆续推出更多名师名课介绍,敬请期待。
《数字科技前沿概论》旨在深入探讨数字经济的科技前沿,解读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并分析数字经济的生态系统。课程内容涵盖数字化转型的最佳范式、需求与价值驱动、流程驱动、数据驱动、智能驱动等多个维度。学员将通过实际案例研究,如华为、美的、广汽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经验,来深入理解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科技趋势。
课程将引导学员在ABCDMRT七大技术与场景中,思考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中跨界、离开舒适圈、建立增长点,并探讨数字力在新时代的重要性。通过六周的学习,学员将掌握如何利用地区资源与平台,谋划地区发展策略,抢占产业制高点,以及如何利用高新科技和国家战略来开发新的增长点。
杨柏儒教授担任SID2025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美国总会大会总主席(General Chair)、SID 2023议程主席(Program Chair)、中国ICDT 2020国际显示技术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SID 2017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柔性显示专业委员会主席、IDW日本显示学会Oversea Advisory Board成员、IMID韩国显示学会技术委员、JSID期刊副主编等多个重要学术职务。
杨柏儒教授长期从事光电显示研究,在柔性显示与电子纸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产品化。目前已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会议论文100余篇,获国内外授权专利40余项,主持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项目3项,并主编出版Wiley显示技术丛书《E-Paper Displays》、科技类教材《可穿戴光电显示科技》等显示技术专著。
入学前,《数字科技前沿概论》就是我最期待的课程之一,直到结课,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深觉意犹未尽。杨柏儒教授从硅谷聊到华为、从柔性屏聊到大数据,信手拈来,令人折服。
这门课程是有趣的,杨教授鼓励式、互动式的教学风格塑造了生动有趣的课程氛围,最后如何化解焦虑的心理学讲解,令很多同学豁然开朗。
这门课程是有料的,杨教授从科技的底层逻辑讲起,贯穿七大技术,到商业逻辑,到场景落地,到组织与激励,可以说,系统性地为我们呈现了科技前沿的全貌。
这门课程是有深度的,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课题,同学们就所在行业的案例分享,可以说是难得的数实融合、行业融合的学习体验。
我所在数字政府领域的工作,得益于《数字科技前沿概论》课程,对前沿科技、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值得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细细回味。
杨教授的《数字科技前沿》课程似明亮灯塔,为我这互联网产品经理照亮前路。其知识体系如浩瀚星空,古今中外、日常与前沿科技尽在其中。学习时,我深感数字技术前沿突破与行业变化。杨教授叙事与知识融合巧妙,课程有趣,我收获颇丰。
课程框架精密,从餐饮机器人到 AI 领域,借华为转型、京东方奋进、美国工厂逻辑、柔宇思考等案例引导互动,讲述硅谷传奇历史,有效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国际产业格局。由此,我对“数字经济”理解加深、信心增强,工作中能洞察当下并前瞻规划产品布局,依技术走向创新,据行业规律优化策略,提升团队协作。课程为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更为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数字经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也编织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发展美好蓝图;它让我站得更高审视当下的工作,面对市场更从容,拓宽视野,培养敏锐与前瞻思维。我期望在数字浪潮里,借课程之力,更好地把握行业走向、创新产品,稳步前行,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杨老师完美诠释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妙趣横生。课程干货很多,不仅介绍当下的热点科技概念,还分享了一位科技大咖成长的心路历程, PPT作业以及Q&A的设计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和了解的平台。
老师从科技创新的底层逻辑讲起,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号召小伙伴们“共享、共情、共创”;接着总结出ABCDMRT口诀,重点强调七项前沿数字技术,分别是AI(人工智能)、Blockchain(区块链)、Cloud(云技术)、Data Big(大数据)、Metaverse(元宇宙)、Robot(机器人)、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畅想应用场景时那科幻片般的畅快感令人难忘。中间插播了老师本行,即光电材料技术以及芯片、显示屏的生产制造,对于非工科的我们而言除了佩服还有“超棒”(杨老师的经典词)。对科技时代的跨界思维则更加印象深刻,我们明白了借助专利、投资等外部手段与组织、激励等内部举措为科技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及意义。
六周,一瞬,脑中仍时常响起“热爱生活”、“超喜欢”等杨老师的充满正能量的声音。尽管南昌往返广州奔波辛苦,但满满的科技获得感令人对未来憧憬无限!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欢迎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