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众对于“数字不朽”的概念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概念探索的是将生命以数字形态无限延续于虚拟空间的前沿科技趋势。简言之,它追求的是数字层面的永恒,而非生物体本身的持续存在。这一实践背后,蕴含了对生命本质的全新理解——数字永生论,它预示着传统生命与死亡观念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在AI时代加速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认知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
实现数字不朽的路径大致可归为两类:创新生成与转化复制。前者是在赛博世界中创造全新的数字实体,如电子宠物、虚拟偶像等,它们通过无限无损的数字复制得以永恒;后者则侧重于将自然生命转化为数字形态,尤其是人类意识的上传与复现,这要求在实现数字复制的同时,确保意识的一致性与连续性。
技术层面,数字不朽依赖于大数据、AI、虚拟现实、电子游戏引擎、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处理及脑机接口等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技术上既有“虚拟模拟”路线,创造高度仿真的人类角色,也有“思维克隆”的探索,试图创造人类意识的数字副本。此外,科幻作品中常出现的“意识上传”概念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与道家追求的长生不老相比,数字不朽聚焦于意识的持续而非肉体的不朽。它允许数字生命在数字世界中自由迁移,通过复制确保意识的连贯,但其面临的风险包括数据丢失、误删除等形式的“数字死亡”,与肉体消亡有着本质区别。
数字不朽实践的背后,是三种主要生命观念的交织:唯心主义倾向认为意识高于肉体,可通过数字手段实现永生;计算主义则将意识视为复杂计算过程,强调意识的复制性;AI拟人论则进一步模糊了人与智能机器的界限,认为AI能拥有意识、道德乃至觉醒。
数字永生论的兴起,标志着智能社会背景下人类自我认知的重大变迁,即“科学人”形象的崛起。这既促进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探索,也带来了对人的片面理解和唯科学主义的倾向。长远来看,若任由数字永生论主导社会实践,可能导致人的机械化与退化,同时伴随着技术与社会风险的累积。
鉴于上述分析,提出基于有限主义的AI发展策略,旨在引导数字永生技术向有益于人类生命保护的方向发展。这一策略强调科技应以人为本,防范意识操控、去道德化风险,并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针对“数字复活”、“数字主播”等热点话题,应秉持护生的原则,审慎评估其对社会伦理、个人隐私及生命尊严的影响。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北京君正:公司目前正在研发21nm和20nm的产品,后续会继续推进更新工艺的产品研发
韦尔股份:预计2024年净利润31.55亿元~33.55亿元 同比增467.88%~503.88%
澳网首个男单4强产生 兹维列夫惊天逆转 美国人蠢哭 把3-0打成1-3
欧洲AI“全村希望”Mistral目标上市 展望行业风向已从模型转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