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无疑是扛起大旗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对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科技领域的热点话题。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探讨这一改革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在2020年5月,科技部联合九个部门发布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并选取了40家单位进行首批试点。这些改革举措不光在全国范围内提升了科研效率,更是为科研人员的创新实践开辟了新的天地。至今,共有超过4000项科技成果得到赋权,2023年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更是高达36.25亿元,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分析。
科技部负责人表示,试点单位的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收益高达70%以上,单在2023年就有9.33亿元的现金股权激励送到科研人员手中。这一举措不仅为科研人员带来了可观的回报,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改革的推进也带动了地方的积极响应,已有28个省市开展了相关试点,高校院所数量更是超过700家。
尽管改革促进了职务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难点。相关负责人提到,首先是职务科技成果管理的单列制度尚未有效建立,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难以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相适应。此外,分配机制也有待完善,许多高校的技术转移机构尚不健全,而技术经理人的培养与激励也显得短板明显。
对于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负责人指出,很多科研人员担心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是否会影响其个人考核。此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的匮乏也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性与有效性。已有17个省市开展了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的探索,部分省份已明确科技成果所产生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北京和陕西等省也已经出台了促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政策,可谓为全国的技术转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对于未来的方向,科技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并将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高校院所。同时,将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聚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从制度上为科研人员的创新与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无论是选题、写作还是图像处理都不再是科研人员的唯一焦点。使用AI工具,例如简单AI等,可以极大地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这些工具不仅帮助科研人员整理思路,提高文献复习和写作的质量,还能在研究的初期阶段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生成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在这种背景下,科研与技术的发展往往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科技部的回应展现了对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坚定信心和前瞻性思维。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广和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科研人员将在未来的科技创新中收获更多的成果与效益。全社会也将在治理与创新中,继续推动科技的前沿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更进一步。
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科研人员理应拥抱技术进步,善用AI工具来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在科技的道路上,唯有不断学习与尝试,才能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