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即将迈入“双万”城市新起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将如何打造,如何形成“双万”新起点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为科学家、创业家、企业家和研发平台、科技企业提供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创业环境”“发展先进制造业,应围绕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市场需求,为企业一站式解决金融、政策、人才等”……近日,记者专访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副主任孙守芳,易事特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何思模,中集产城东莞城市公司总经理马鹤鹏等,为科技创新引领,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探索发展新路径。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东莞各界的共识,同时也是东莞在即将迈上“双万”新起点的必经之路。如何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东莞具有怎样的基础?谈起科技创新,“松山湖科学城”成为专业人士口中的热词。
孙守芳表示,当前,东莞正在全力构建松山湖科学城“四梁八柱”全链条、全要素科技创新体系。作为首个东莞国家战略,建议松山湖科学城进一步参考深圳、上海、长三角等创新创业活跃的地区,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的管理经验,为科学家、创业家、企业家和研发平台、科技企业提供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创业环境。
孙守芳以清华东莞创新中心为例,建言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她表示,依托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20多年来形成的自主创新孵化体系及运作经验,清华东莞创新中心将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其中,在实验室建设机制上,将“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与产业化公司”同步组建,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关键要素,成果考核由市场效益衡量。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长期对技术创新等的投入,是中集集团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中集产城将持续深耕东莞,进一步加大在东莞的布局。”马鹤鹏以中集产城在东莞发展一年多的经历建言,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中集智谷、中集数字科技产业园两个项目,已经形成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及新能源、机器人等上下游产业链。
去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并由此开启由“园”向“城”的根本性转变。
一年多时间,东莞举全市之力,汇八方之智,加速构建松山湖科学城的“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全链条、全要素创新体系。去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出炉,今年10月《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同时,一批科技创新的政策陆续推出,加速科技创新资源的汇聚。
东莞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松山湖是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是彰显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的强大引擎,必须充分发挥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加速集聚、一批高水平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加快落地、企业创新势头迅猛等优势,系统谋划、抓好落实,举全市之力把松山湖建设得更好,从而辐射带动全市发展。
科技创新是东莞迈向未来的火车头,打造先进制造业之都则基于东莞40余年积累的深厚土壤。在记者的采访中,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孵化体系构建成为几位专家热议的焦点。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指制造业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等的制造业总称。
经过多年发展,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然取得亮眼成效。其中,在企业实施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方面,“十三五”期间,东莞推动3223个项目实施技术改造,直接拉动设备技改投资323.6亿元,全市技改投资年平均增速达11.4%。
此外,东莞市工信局在“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设立了“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项目”,2017年至2020年,共认定64个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资助金额超2亿元,有效推动了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何思模建议,东莞应遴选代表性更强的腰部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企业、增加“智能工厂规划”政策补贴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助力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东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先进制造。
他指出,随着全球数字化发展进程持续深化,数字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企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甚至可以说“无数字,不企业”。
马鹤鹏表示,从产业园区的运行来看,发展先进制造业,应围绕企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市场需求,为企业一站式解决金融、政策、人才等,构建定期组织企业家进行深度对接,为优质科研创新成果迈向先进制造,走向市场,搭建起一条快速通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发展新动能在哪里?同时,在湾区竞合态势下,东莞如何形成人才的虹吸效应?
孙守芳建言,建议东莞多出台人才政策吸引中高端人才,尤其要针对引进高层管理者的资助政策要更具针对性,更贴合人才的需求。在东莞,新型研发机构已然有30多家,蔚然成势。东莞应多给新型研发机构“松绑”,减少减轻新型研发机构的用人成本。
“建议在推动松山湖功能区‘1+9’的区域规划进程中,充分考虑改造松山湖周边街镇的面貌及人文环境提升,让人才目之所及,即有现代城市的功能又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孙守芳说。
何思模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建言。“尤需注意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创新人才的转型。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战略地位,才能推动数字化转型走深向好发展。”何思模表示。
马鹤鹏表示,领军人才、技术/专业精英、技能人才这三方面是东莞亟需的人才。近年来,东莞出台了不少人才专项政策,为引才、留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依然可以在创业扶持、人才安居、交通补贴、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加大具体的优惠或服务措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提升人才对品质生活的幸福感。
马鹤鹏建议,高校与产业园区共建实习基地,贯通“培训+就业”,聚焦在校学习、毕业就业、职业发展等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完善促进职业成长的政策支持。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全面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人才对产业的赋能。
当前,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正在推进建设之中。两所高水平大学将为东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