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霍邱县广阔田野上,一派人勤春早的生动景象:田间地头,一块块农田规整成片、一台台农机机声轰鸣、一个个种粮大户身先士卒,忙得不亦乐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连日来,霍邱县把握农时春意,坚持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工作,为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丰收开好头、起好步。
“自今年春耕备耕开展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全力推进农资供应、资金保障、科技服务等各项措施落实,以技能培训、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农村项目建设为重点,与干部群众一同算‘投入账’、谋‘致富经’,全力以赴抓好春耕生产工作。”该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金家霆说。
该县积极组织种业、植保、土肥等相关人员对全县春耕农资需求进行摸底调查,通过与各乡镇、种植大户深入沟通,结合历年农资使用数据及本年度种植情况,测算出各类农资需求总量,督促农资经销商备足货源,为春耕备耕打好基础;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与各乡镇农资监管部门对全县农资经营网点开展大排查,共出动执法监管人员296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经营门店371家次。
为强化农机保障工作,该县认真谋划推进春耕备耕农机化服务,投入各类农业机械3.3万台,其中大中型、智能高效农业机械6600余台,含大中型拖拉机5000台、高效植保(施肥)机械1500台、高性能育秧播种成套设备110套。充分发挥农机经销企业、推广站、农机校、监理站的职能作用,以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等为重点,采取进村入户、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抓好机具检修、机手培训、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安全隐患排查,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目前,已检修大中型农机具1000余台,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各类活动5场次,培训机手300余人。与此同时,紧盯春季作物生长关键环节,进行春耕春管分类指导、因苗施策。积极对接县再生稻科技特派团,指导育秧工厂备足优质种子,做好再生稻头季稻育秧准备工作,为再生稻高产夯实了基础。
要想产量再提高,春季田管最重要。依据小麦油菜苗情监测,及时发布苗情信息,指导追施返青肥55万亩。对未开展冬前化除或防除效果不好的田块,指导开展化学除草60多万亩。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户防治红蜘蛛和纹枯病60万亩。为防止春季雨水过多,发生渍害,指导农户清理“三沟”168万亩次。针对近期低温寒潮天气,及时印发油菜防冻害技术指导意见,现场指导油菜种植大户落实防冻害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低温天气对油菜生产的影响,保障全县油料生产稳定。
行走在种植大户冯命国的1000亩麦田间,绿油油的麦苗一眼望不到边。聊起这片麦田,冯命国信心满满地说:“去年11月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我立即种下了冬小麦,根据以往经验,每亩产量可以提高115公斤左右,亩均年增收300多元。”作为曹庙镇的种植大户,冯命国承包了约1000亩土地,其中近一半都在这几年陆续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一片片按标准建设的“高产田”“吨半田”给了他高产丰收的底气。“过去田块分散,农机进不来,整田的收益不高。现在渠、沟、路全配套好了,今年还安装上了自动化进水、排水闸门,田间管理方便多了!”冯命国告诉记者,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他购入拖拉机、无人机、植保机用于耕作,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是该县的不懈追求。近年来,该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2023至2024年共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总投资400多万元。
“为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们严格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霍邱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质量管控办法》,新建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每亩都按标准进行。”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面积192万多亩、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84.2%。
同样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霍邱县元圩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国兵指着他流转的几百亩土地说,自从落实科技推广措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一系列绿色种植技术在他的合作社种植基地推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大为改观,农作物产量增加了近10%。
在扈胡镇春耕一线,记者看到,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植保无人机轻盈地腾空而起,它满载着肥料,在麦田上空往来穿梭,精准地将肥料颗粒均匀地撒向麦田。这是科技春耕的一个生动缩影,展现了智能化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眼下正是小麦追肥的关键期。用无人机代替人工施肥,不仅均匀度高、无死角,而且效率极高。”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一台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约500亩地的施肥作业,与传统的人工施肥相比,效率提高了二三十倍。”不仅如此,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灌溉系统、精准施肥设备等高科技农机具也被广泛应用于春耕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高塘镇智慧农夫农业公司蔬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步洪远正在通过手机App查看果园的实时监测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判断是否需要对果树实施水肥精准灌溉。据步洪远介绍:“这种数字农业技术,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将物联网感知、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灌溉中,不仅能够起到节约水肥的效果,还有效保障了农作物充分吸收肥料营养。”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从“智慧大棚”到“远程遥控”,从智能监测果园到无人机驰骋田野,在科技的助力下,一幅幅“科技春耕图”正在古蓼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描绘出一季又一季的丰收希望。(张正武记者徐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