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数字经济体验周期间,由北京信息化协会、阿里云、广安控股集团共同打造户外街区——数字“潮”市—AI火花市集。从智能穿戴设备到数字文创品,从AI潮玩到在线教育平台,汇聚了全球最新、最潮的AI消费产品与服务,覆盖生活、娱乐、学习办公等场景。通过沉浸式互动与数字消费场景,打造即逛即买即体验的数字“潮”市。这是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具体应用。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消费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北京坊数字综合体将百年历史街区与现代数字科技融合,围绕“人工智能+消费”领域课题研究、平台建设、标准制定、案例推广等方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消费领域,持续催生新产品、新体验、新场景,全方位激活市场创新活力与增长潜能。未来这里不仅是技术的试验场,更将成为数字经济新业态的孵化器。
张开双手,翩翩飞舞的蝴蝶可以落在双手上;用手指拖动八大星球,就能把它们依次放在闪闪发亮的银河系轨道图中,小朋友们发出阵阵惊呼。走进位于北京坊地下一层和二层的数字体验空间,便沉浸在数字化虚拟空间中了。现场共包含数字体验、AI互动空间、LBE院线、科技艺术中心和数字研学中心五大主题场景,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前沿技术,构建全新的沉浸式数字消费空间。在一条狭长的走廊里,头戴MR(增强现实)眼镜的小朋友们正在虚拟的游戏场景中互动。在未来场域探索馆内,还可以走进1∶1还原的C919飞机模拟舱,过一把飞行员的瘾。这正是LBE大空间定位技术与实物教具联动构建的“航空航天主题MR课堂”。数字艺术展厅则通过3D影像和AI生成技术重构奥地利克里姆特基金会授权的19件艺术作品;AI非遗研学工坊则将传统手工艺与数字技术结合,打造“新国潮”体验。
数字体验空间中的“全龄段数字科技艺术计划”,为全年龄段人群提供了合适的互动体验项目。少年儿童在AI科学艺术馆完成“AI诗词、数字绘画、手工绘本”创作;老年人通过“数字文旅精灵”获取AR文物导览、参与AI打卡拍照;听障人群借助AR翻译眼镜实现无障碍参观,便捷感受数字科技带来的惊喜。市集首次引入“3D数字资产可信流通平台”,通过隐形水印技术实现3D资产全周期加密确权,为数字文创交易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将数字消费带入另一个深度。
综合体通过AR文物导览、MR历史课堂等技术,让大栅栏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例如,游客手持轻量化数字精灵导览器(仅180g),即可触发景点的3D全息解说,打破传统导览限制。这种“科技+文化+体验”的模式,为超大城市历史街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北京方案”。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技术展示窗口,更是“数字赋能—文化体验—消费转化”完整闭环的实践样本。
在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主会场国家会议中心四层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交流体验区”,更能体会到数字消费的蓬勃发展。作为大会一大特色板块,这里汇聚了众多“首发首秀”产品技术,展示数字经济领域最新成果。从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等行业的创新应用,到区块链技术助力供应链管理、政务服务的变革,再到“5G+物联网”带来的智慧生活新体验,全方位呈现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传统产业,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你逛累了,还可以让现场的机器人冲一杯咖啡,这里的机器人不仅能做咖啡,还能拉花。从取杯、磨豆、萃取到出杯,整个过程仅需50秒。体验区还通过展示行业解决方案,为传统产业提供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路径。在奇安信科技集团展区,现场演示了数据泄露等攻防场景,通过聚焦AI时代安全体系创新,实现从基础防御到AI运营的全周期护航。朝阳区展台汇聚21家企业,集中展示在制造、算力、AI、医疗、安全等板块最新成果,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之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交流体验区”还设置了新技术、新产品发布区,7月3日至5日将有39家行业优质企业、50余项前沿产品技术成果在此集中发布,涵盖人工智能、数字交互、城市治理、数字政务、教育等板块。这些新技术成果大都聚焦消费领域的应用。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领先优势,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占全国50%。通过建设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3家市级AI实验室及4家新型研发机构,北京正加速创新策源。此外,全市已发布1.6T高质量中文语料库,建成“大模型生态服务站”,推动13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占全国1/3),73款AI产品完成登记。北京将持续释放数字经济活力,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北京方案”。
体验周紧扣“数字消费+数字友好”主线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我国已发展成为数字消费大国。近年来,以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在线医疗、数字文旅、网络直播、即时电商、无人零售店等为代表的数字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迅猛发展,以不同于传统消费的消费对象、消费渠道和消费体验创新,极大地释放了消费潜力,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今年4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2025年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要点》,提出7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提出,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数字消费提升行动、品质电商培育行动,打造数智化消费新场景。
早在2022年,北京市就提出了立足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提升数字消费能级为牵引,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数字消费首善之城”。提出了加快新的数字技术应用,赋能传统消费场景。2022年6月,北京市经信局还发布《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如今数字消费已经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引领性力量。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的趋势明显。
本次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紧扣“数字消费+数字友好”主线,通过AI火花市集、数字艺术街区等场景,让市民直观感受数字技术对生活的改变。例如,AI玩具和在线教育平台覆盖学习场景,智能穿戴设备提升健康管理效率,数字文创产品则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这种“技术落地—消费体验—反馈迭代”的循环,加速了数字经济从工具层向生态层的渗透。
产业方面,体验周吸引赣锋锂业、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参与,形成“原材料—电芯—系统集成—电站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将综合体作为实践基地,为师生提供技术和场地支持,共同打造数字艺术IP,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种“政府引导+企业创新+高校赋能”的模式,正在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北京市发改委规划,2025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目标增速8%,占GDP比重超45%,并将重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行动等五大计划。
此次体验周释放的信号表明,北京正以数字技术重构消费、文化、教育等领域,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本报讯(记者赵婷婷)昨天,2025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大赛AIGC创作大赛在国家会议中心启动。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目前,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同比增长超12%,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2400家。为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与创作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创作者搭建一个展示创意、实现价值的国际化舞台,本次大赛将特别设立全球创作赛道,而且不限定创作工具,参赛者可自由选用主流AIGC工具。
本次大赛打造了短视频短剧、服饰设计、数字IP、声音创作、代码生成等六大特色赛道,采用“场景化命题+自由命题”双轨并行模式。大赛立足三大核心维度全面推动AIGC产业生态建设:通过赛事实践评选最具市场价值的创作工具,为行业发展树立技术标杆;重点发掘具有创新潜力的优质创作团队和成长型企业;系统启动“未来创作者”培养计划,通过产学研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创作人才生态体系,持续为数字内容创作注入AI技术动能。
大赛在赛事模式上展现出三大差异化创新亮点:首先,设立“产业需求导向”的赛事机制,各赛道命题均由赛道牵头企业深度参与制定,确保作品从创作源头就具备商业化基因,优秀成果可直接对接产业资源实现快速转化;其次,特别设立全球创作赛道,搭建中外数字创意交流平台,既展现中国AIGC技术的创新实力,又促进与国际顶尖创意人才的深度对话;再次,秉持开放包容的技术理念,不限定创作工具,参赛者可自由选用主流AIGC工具,同时组委会还提供PixVerse等专业工具的专项支持,为创意实现提供全方位技术保障。
启动仪式上,朝阳区重点推介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3+X”产业体系为核心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力打造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形成“1+1+N”政策支撑体系。
“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收超3500亿元,同比增长超12%,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2400家。在通用大模型等主流技术路线上,北京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截至目前,北京模型备案量达132款,占全国超三成,稳居全国首位。本次AIGC创作大赛,正是我们推动AIGC技术普及、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挖掘优秀人才和项目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刘维亮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