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8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同时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体系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推动海量数据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刘烈宏说。
据透露,国家数据局今年还计划部署一批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试点,以此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产业生态和规模优势。
与此同时,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去年开始启动,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包含北上广深杭等25个城市在内的城市节点,布局了16个省(区、市)的数据基础设施架构,并在7月底全面完成互联互通。
“预计到今年底,我国数据基础设施节点城市规模将扩大到50个左右,覆盖80%的省(区、市),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通奠定设施基础。”国家数据局副局长夏冰说。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表示,在数据市场软环境建设方面,国家数据局积极推动数据交易机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整合,同步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已实现数据产品“一地上架,全国互认”。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智技术加速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达到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7%,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百姓。”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说。
据悉,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公共服务、数字生活、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形成更多数字社会建设成果。
算力是骨骼,算法是神经,数据是血液。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不断完善,数据市场加快培育,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澎湃的“血液”。
刘烈宏表示,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至关重要。比如在医疗健康领域,通过标注的医学影像高质量数据集,模型的疾病诊断准确率可以提升15%以上。
他表示,我国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了400PB。
刘烈宏表示,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工作密不可分。我国是第一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工智能+”行动到哪里,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和推广就要到哪里。
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也推动了我国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今年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了246PB。
刘烈宏说,以北京数交所为例,高质量数据集占交易总量的比例从去年的10%跃升到目前的近80%。上海、天津、安徽等地正在试点“数据语料作价入股”等新模式,引导企业将高质量数据集折算为股权投入到相关企业。此外,我国已布局了成都、沈阳、合肥等7个数据标注基地,助力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
总的来看,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下一步,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刘烈宏说。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