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新闻以强劲的发展态势勾描了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景观”“数字新闻生态系统极易形成观点集中的景象”“数字新闻学之于经典新闻学是一种体系性而非知识性的变革”……观点争鸣,高潮迭起,来自国内外50余位从事新闻学研究的学者,聚焦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与实践变迁。
4月10日,由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与《新闻界》杂志社联合发起、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数字新闻学年会在深圳大学召开。年会以“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想象与经验田野”为主题,探讨了数字时代新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景。
如何立足于数字技术生态下的新闻实践,重构新闻学理论体系,与会学者均认为,数字新闻学将是新闻学范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
“数字新闻学之于经典新闻学,是一种体系性而非知识性的变革。”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常江认为,这种变革在概念框架、阐释话语、理论化风格等诸多方面对经典新闻学进行着本质性的改造。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各种新的新闻形态及其催生的总体信息生态是思考新闻学发展方向的经验基础,但现有的新闻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却对这种信息生态下存在的种种问题缺乏解释力。
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克里斯·安德森基于对中西方新闻学协同创新路径的思考,在年会上提出媒介生态的“根块式路径”,从这种“根块式路径”出发,数字新闻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超越传统的新闻编辑室研究,对新闻网络、机构组织、相关社会团体等各行动者进行探索式研究,以激活新闻网络。
在我国,当下的新闻学研究受益于媒体深度融合与数字化社会建设的经验,在诸多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包括智能技术的价值观引领、信息茧房的原理及防范、互联网信息规制与治理等。常江表示,中国的国家媒体政策和主导性意识形态在新闻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但有力地影响了学界对于西方理论加以借鉴的标准,而且也培育了完全有别于西方的独立的创新理论。数字新闻学并非通过扩充或更新传统理论资源来解释“数字”的新闻实践,而是以“数字”视为一种本质性的思想内核,实现对经典新闻学的结构重组和价值重建。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新闻生态发生转变,人工智能催生了新闻业的算法革命。在算法新闻的生产话语建构中,场所实践、技术表达、内容样态等诸多环节被赋予了新的空间意义。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红勋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力驱动下,新闻传播形态的表征话语日渐被算法逻辑所主宰,算法新闻以强劲的发展态势勾描了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景观。”他在研究中试图打破算法新闻研究的功能或效果范式,在“空间生产理论”的观照下,从流动化空间、技术化空间、碎片化空间、人性化空间等4个方面解读了算法新闻建构的空间表征及其意义,为理解算法新闻的生产实践提供一种批判性思考。
此外,数字新闻生态下,整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日益极端化,学者将其称之为“舆论极化”。“聚焦数字新闻实践与舆论极化的关系,从数字新闻的本质出发,发现数字新闻生态系统极易形成观点集中的景象,成为滋生舆论极化的绝佳土壤,造成极端观点的泛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杨洸在剖析数字新闻生产助推舆论极化的具体机制的同时,也探讨了约束舆论极化的可能性路径。她提出,应从舆论极化的症结和成因出发,从新闻价值和新闻生产文化两个角度,实现对传统新闻生产理论的革新,而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理论的建构应该以媒体、平台和用户的协同进化视角为核心理念。
用户与新闻内容、新闻网络之间的主导性关系是“情感卷入”,个体的经验将是数字新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数字时代的到来放大了人文主义在信息传播和文化生产中的重要性,这使得针对数字新闻伦理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变得更加紧迫。在数字媒介环境下,对于数字新闻的理论化工作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田浩借助半结构访谈方法考察了情感在数字新闻的用户接受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进行学术总结,从而探索在情感维度上进行数字新闻学理论建构的路径。田浩在研究中发现,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包括情感唤醒、情感表达和情感规制3个核心环节,而长效、审慎的“反思性情感”则是连接上述环节,使之融入数字新闻接受行为逻辑的关键机制。“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实践具备在较长时间里持续塑造特定价值认同、推动社会行动的潜能,基于数字媒体环境的新闻报道能够唤醒用户的特定情感,用户也能遵循特定的情感规范进行适切的、理性的情感表达,这表明‘情感’始终存在于新闻接受主体的行动逻辑之中。”田浩说。
数字技术的革新不能使新闻产品变成冰冷的信息符号,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仍适应于数字新闻生态之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持续呼吁数字时代应“坚持算法人文主义”。陈昌凤认为,数据主义的兴起摒除了情感与意识形态施加给个体的影响,这种以计算的抽象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倾向在当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引领了社会科学中计算主义的勃兴。
然而,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意向性和涌现性远超过计算机系统的计算能力,也不能以数据加以穷尽。陈昌凤表示,我们需要以人文主义的视角整合人类的内在经验,警惕算法控制和奴役个体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尊严、公平正义和人类福祉为核心价值的算法人文主义是我们当前所应当持续探索的方向。(记者 徐平)